首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新闻 >

没出正月都是年

发布日期:2025-02-11 19:10:11 点击次数: 字号: [默认] [] [] []
摘要:

    有一种说法是“没出正月都是年”,在北方尤其流行。

    这意味着在正月十五之前,人们仍然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氛围中,正月十五这一天就像是给“年”做一个小总结。

    正月,作为农历的第一个月,而“夜”在古人眼中被称作“宵”,正月十五恰逢一年中的首个月圆之夜,因此得名元宵节。

\

 

    根据道教“三元”的说法,正月十五又称为“上元节”。

   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。

   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,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。

    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,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,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。

    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,唐朝时佛教大兴,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“燃灯供佛”,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。

\

 

    据传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下令在这一天夜晚,皇宫和寺庙都要点灯敬佛,士族庶民也都挂灯。

    传从唐代起,元宵节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。自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,逐渐演变为民间盛大的节日。

    民间开灯祈福传统即是在正月十四夜,人们便开始“试灯”,而到了十五日夜,则是“正灯”时刻,民间纷纷点亮灯盏,又称“送灯盏”,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意与祈福。

    尽管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,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已有所改变,但它依然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节日。

\

 

    元宵节的名称在历史长河中也有所演变,早期仅称正月正月半或月望,隋朝以后则称为元夕或元夜。

    唐初受道教影响,又称上元,唐末偶尔简称元宵,但自宋以后又称灯夕。至清朝,则定名为灯节。

    元宵节、(汤圆)元宵 的传说故事

    相传,远古时期,玉皇大帝为巩固其统治,特派灶神常驻人间,以了解民情并每逢三向其汇报。

    某年冬月二十三日,灶神禀告玉帝称:“人间百姓常年以粗茶淡饭为生,每日劳作不息,长此以往,恐怕他们因过度劳累而病倒,影响生产与贡献。”

    玉帝听后,命群臣商讨对策。太白金星提议,可命衲陀祖师下凡,给予百姓药物,让他们逐渐发病,从而得以休息。玉帝准奏,衲陀祖师奉命行事。

\

 

    夏历腊月初八日清晨,衲陀祖师秘密在百姓的饭锅中加入疯人药。这种药物一旦入锅,便化身为大豆、豌豆、蒜苗、豆腐和肉等美味佳肴。

    百姓们食用后,果然渐渐变得“疯狂”:女子们忙着缝制新衣、绣制花鞋,而男子们则热衷于杀猪宰羊,皆无心务农。

    到了腊月二十四日以后,疯人药性愈发明显。人们纷纷邀请亲友聚餐,欢庆佳节。

    转眼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,家家户户都摆出丰盛的食物,共享团圆饭。

    自正月初一开始,男女老少不仅享受美食,还穿着节日的盛装四处游玩。他们画脸谱、敲锣鼓、游街表演,或带着礼品相互拜年。

    然而,正月十三日,灶神再次上天禀告玉帝:“大事不好,百姓们已彻底疯狂!他们只顾吃喝玩乐,不事生产,如此下去必将乱象丛生。”

    玉帝听后大惊失色,再次命群臣商讨对策。太白金星建议可令药王菩萨下凡治疗。玉帝准奏后,药王菩萨奉命下凡。

\

 

    正月十四日晚间,药王菩萨将百姓的夜宵改为了汤圆,并在其中加入芝麻、核桃、白糖等食材以作清醒剂。

    百姓们食用后,次日清晨便恢复了正常,重新投入了男耕女织的生活中。这一传统便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过年习俗。

    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,意味着春节长假基本结束,人们需要调整心态,收心工作,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和生活中,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。

-咸阳顺德鱼庄- 
新春初始:029-33228999
地址: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人民东路115号
    

 

相关阅读